郑海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医学成像技术装备工程实验室主任,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医学成像理论、电子学与信息处理研究及医疗仪器设备研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Nature Comm.、PNAS、Appl. Phys. Lett.、IEEE会刊/期刊等杂志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200余篇,被《自然》等他引6000余次。获中国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美国发明专利22件。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和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类)。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各1项。
2015年5月8日,郑海荣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研制的uMR770磁共振成像系统获国家食药总局批准医疗器械注册证(CFDA),成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T高场强磁共振产品,打破了国外巨头长期垄断[3]。
2017年5月,荣获科技部和中国科协等四部委联合颁发的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
2018年1月,主持完成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2021年4月,主持的国家重大仪器部门推荐项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的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研制出国际原创性超声波深脑神经调控仪器,科研应用效果显著,予以优秀结题[4]。
2021年11月,主持的高场磁共振医学影像设备自主研制与产业化项目成果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历经十余年潜心技术攻关,实现我国大型医学影像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以及医学临床的大规模应用[5]。
2022年8月31日,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与联影医疗合作完成的5.0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设备获国家批准医疗器械注册证(NMPA),成为国际上首台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扫描的超高场临床磁共振成像设备[6]。
2023年1月6日,主持承担的国家应急重大专项研制成功我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ECMO)获国家批准上市,为疫情高峰期重症救治提供了关键设备[7]。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颁证仪式致辞中表示:“深圳团队率先突破核心技术,研制首台国产ECMO上市,是我国高端医疗装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实践[7]。”
已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物理评论-应用(Physical Review Applied)》和《应用物理快报(Applied Physics Letters)》(15篇),《IEEE医学图像会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超声,铁电,频率控制会刊(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IEEE生物医学工程会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IEEE会刊/期刊(60余篇)等刊物发表通讯作者文章200余篇。
1.One-Stop MR Neurovascular Vessel Wall Imaging With a 48-Channel Coil System at 3 T, IEEE Transaction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20
2.Three-dimensional spiral motion of microparticles by a binary-phase logarithmic-spiral zone plate,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21
3.Annotation-efficient deep learning for automatic 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4.Phononic crystal-induced standing Lamb wa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ubwavelength microparticle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22
5.In-vivo programmable acoustic manipulation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bacteria,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